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阿华头的博客

一个喜欢读书的上海土著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上过山,下过乡,拿过枪,当过兵团战士,进过厂,开过机,拿过锤,当过工人阶级,做过报社电台兼职记者编辑,坐过写字楼编辑部,发表过大大小小的文章数百篇,担任过20多本图书的撰稿\编委\副主编之类,自己也出过几本书,但还没有出版过使自己满意的书,现在正为此而努力。

(原创)余秋雨先生,您为什么关闭博客?  

2010-01-10 17:03:24|  分类: 杂文时评讲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(原创)余秋雨先生,您为什么关闭博客? - 阿华头 - 阿华头的博客

 

         余秋雨先生,您为什么关闭博客?

 

余秋雨先生关闭博客了,这是岁末传来的消息。我马上登录一看,余秋雨先生在新浪网和凤凰网的博客已经全部清零,只留下了个芳草凄凄的图片做头像,人去楼空。另两个尚未清空的博客中,搜狐博客关闭了网友评论功能,腾讯博客上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网友支持的留言。这是继余秋雨先生“封笔”壮举,退出青歌赛评委之后,“告别文化圈”的又一个大动作。对这条消息起先我深感怀疑,像余秋雨这样的大家,应不至于因为网友的一些不留面子的评论,走向这样一个极端。要知道,先生您在凤凰网博客的评论达到11002,总访问已经达到了1753183;先生您在新浪网的博客总访问量更是达到24726064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先生您关闭了自己苦心经营了整整三年的博客呢?

有网友说,余秋雨先生是因为不堪忍受去年以来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口诛笔伐,“一怒之下”把开在新浪网和凤凰网的博客关了。“一怒之下”是媒体据近期发生在您身上的事情猜测而来的,并没有得到您的证实。俗语说:“人怕出名猪怕壮”,做名人不易 ,做您这样的名人更加不易。实话实说吧,自从您那年宣布“封笔”以后,您频繁走进电视屏幕、讲坛、签字售书现场体验社会喧嚣,我倒不认为您想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混个脸熟,但是,先生您的出镜率也实在太高了,而且在各种场合您都敢频频发表见解,仿佛您就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晓的通才与智者。且不说您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专家,要知道言多必失啊。去年也真的是个多事之秋,先是“大师”事件,再是“私通”美女作家,随后又有“诈捐门”和“亿万富翁作家”,直至十二月受邀为南京钟山风景区撰写碑文引发争议,而被网友恶评为“华语世界第一文盲”。先生您是大家,大可不必为这些事情烦恼,只当是网友搞笑罢了,现在“被什么”的事多去了,就算是“被文盲”了一次,无需挂在心上,再自己“被痛苦”了。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,只要做出了名气,就得接受媒体和网络的监督和评说,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到。相信先生您在出名之前,已经做好任由社会和媒体评判的准备。夏衍先生说过,一部作品,能够褒贬各半,便是成功,我们不能指望一部作品被所有的人肯定叫好。当然,被人盯着的事情多了,的确是不胜其烦,常人怕是难以体会的到。但是,如果先生真的因为这些原因,而关闭了博客, 我作为一名喜欢阅读余秋雨先生文化大散文的上海读者,真的感到十分惊讶与深深的惋惜。有网友担心,您放弃博客,如果转向远离草根的所谓精英话语平台,就很容易形成某种权力“自说自话”的效应,因为普通网友不具备到那种平台上去与您“较劲”的机会。虽然有网友戏称:博客是温饱以后的奢侈,但毕竟通过博客这个平台,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您的著述,您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广大读者对您著述的种种看法,尽管其中也有搞笑式的恶评,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,我相信先生您是有包容的雅量的。

据先生您的助手金克林最新回应,您关闭博客跟网络恶评没关系,您的博客将以新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,“新的名字将不再叫‘博客’,是个新生事物。”对此,有媒体文章猜测:莫非关博背后余秋雨还有着商业打算?平心而论,我非常喜欢先生您的文化散文,而且看过了您的全部著述,从中受到了很多教益和启发。无论在《道士塔》还是《阳关雪》中,无论在《一个王朝的背影》还是在《苏东坡突围》里,先生的散文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,您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,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,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。自从先生宣布封笔以后,一直看到先生在各个出版社重复出版各种版本的散文集,只是在最近才看到先生的新书《问学·余秋雨·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》面世,在这几年,先生您的社会活动多了,头衔也多了,著述少了,而负面新闻也就增多了。 

“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,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变化的自然景观,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,心想,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,讲授古文化的大学,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、莽莽苍苍的大地上。大地默默无言,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,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;文人本也萎靡柔弱,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,倒也能吞吐千年。真的期望先生您能够继续这样思接千载的文化思考,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再次投射进现代社会。我期待着,两个月后读者见到先生的博客,能够再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把自己交给媒体和网友,莎士比亚只有一位,而有一千位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任由社会、媒体和网友去评说吧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51)| 评论(24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